您的位置:首页>企业要闻 >内容

曾经遥遥领先,“日本之光”东芝,是怎么把自己作没了?

2023-12-26 17:48:55来源:
导读 原标题:曾经遥遥领先,“日本之光”东芝,是怎么把自己作没了? 12月20日,日本东...

原标题:曾经遥遥领先,“日本之光”东芝,是怎么把自己作没了?

12月20日,日本东芝公司正式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知名企业,东芝最终的结局,却是不得不结束自1949年以来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不免令人唏嘘。

在过去近150年里,东芝作为一家日本品牌,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比如制造了日本第一台感应电动机、销售了日本第一批电饭煲、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影像电话,给日本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改变。

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依然面临困境,以至于无奈宣布退市,可想而知,日本其他企业的路该走的多么艰难。

日本东芝

说起东芝退市,其实早有苗头。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东芝已经陷入了经营混乱、资不抵债的漩涡。

尤其是几次重大事件,对东芝造成了重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日本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东京股市连日暴跌、出口骤减、失业率攀升,东芝作为传统的制造企业,生产效益也因为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而下降。

在传统制造业面临“寒冬”的那几年,东芝高层认为核电具有发展前景,因此大力投资该领域,但这却为之后的亏损埋下了隐患。

2011年,日本发生9级特大,引发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东芝作为反应堆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面临价值60多亿美元的赔付,以及后续的拆除费用。

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

这次重创不仅令东芝的核电业务宣告终结,还让东芝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股价连续下跌,多年都没有缓过劲儿来。再加上,2015年曝出财务违规事件后,东芝经营情况持续低迷。

为了还债,东芝开始“变卖家产”,出售了白色家电、图片传感器等业务。之后,又将电视业务、电脑业务以及存储业务的大部分股权也出售了。

然而,由于债务亏空太大,变卖资产显然不足以填补“窟窿”。到了2021年,东芝又开始拆分公司,希望通过拆分业务来盘活公司,但是这一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方案几经修改,最终却并未实行。

到最后,东芝已经放弃“挣扎”了,于2022年4月设立特殊委员会,研究收购退市的可能性,今年3月,日本产业合伙公司出价2万亿日元,东芝董事会接受交易,随后正式宣布退市。

东京证券交易所

当然,退市并不是说企业就倒闭破产了,仅仅意味着东芝今后的身份将不再是一家公开上市公司了,仍然可以继续拓展业务,以其他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

只不过,对于一家经营遇到困境的企业而言,从业务拆分收购,到现在从资本市场的游戏中退出,东芝想要东山再起创造昔日的辉煌,恐怕很难了。

东芝如今的处境,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转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传统家电行业而言,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拓展新的业务是生死攸关的一步。

比如日立公司,在家电行业难做之后,立马采取行动压缩产能、果断砍掉亏损的部门,如今已经跃居全球500强企业。

日本东京

而东芝由于过度保留传统的家电业务,最终错失了业务结构转型升级的良机,不仅没能促使企业焕发生机,反而在最后不得不变卖掉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家电业务。

通过东芝的困境,其实也可以看到日本传统制造业面临的一些困境。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调查总部首席经济学家长谷川克之,就曾提到日本经济曾经太过瞩目,因此过于保护许多旧产业,不仅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还导致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长谷川克之这番话,既是对日本传统制造业没落的反思,也间接指出了日本制造业的新出路:一是转型与升级、二是创新和研发。

比如在传统的汽车行业可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既提高效率,又节省了人工成本;而在创新层面,日本制造业可以从动力入手,发展清洁能源、环保材料,提高绿色产能。

日本车企

关于这两点,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现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口红利不再,资源供应紧张、气候问题严峻等等,都会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冲击。

如果想要继续延续下去,就必须求变。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业务转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项艰难的调整,在转型初期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期”。

不仅如此,在转型后还要面临新的考验,比如同行业的竞争、资源的抢夺,市场的检验等等,这也是许多传统企业不敢贸然迈出第一步的原因所在。

比如日本至今仍然有许多百年老店注重“工匠精神”,不愿用机器替代人工,这样成功的案例实在太少,大多数都是因为成本飙升、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最后依然没有保住“招牌”。

智能化车间

当然,这并非完全是企业的问题,日本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导致许多企业生存愈发艰难。今年第三季度,日本GDP环比下降的0.04%,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萎靡的情况。

除了消费需求降低之外,日元贬值、进口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都导致日本制造业承压,PMI指数已经在荣枯线50之下挣扎了6个多月。

而制造业不景气又反作用于日本经济,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使得日本进入负利率时代,经济步入平台期。

其他社会问题,比如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下降等人口问题,又导致劳动力减少,社会用工成本升高,生产活动也因此受到影响。

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面对这一经济问题,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了“新资本主义”,以寻求替代西方推崇的“新自由主义”。

在推销自己这一经济构想时,岸田文雄指出了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弊端,比如过度的依赖市场而缺乏国家干预,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为此,岸田文雄主张调整日本的经济政策,注重以“人”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其中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给工人们涨工资。

岸田文雄这一主张自然赢得了不少工薪阶层的青睐,毕竟根据经贸组织公布的数据,日本平均工资在过去三十年里几乎都没怎么增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日本经济“消失的30年”。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如今,过去了30年,日本虽然GDP仍然保持在全球第三位,但是整体经济却依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繁荣,反而陷入了新的困境。

对于岸田文雄提出的“新资本主义”究竟能不能让日本经济焕发生机,日本国内不少人士对此表示怀疑,许多企业甚至批评岸田文雄“完全不懂资本主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岸田文雄提出的“涨薪”策略,首先就动了企业的蛋糕,因为工人工资上涨,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不少中小企业只能无奈挣扎,不涨薪吧,不仅招不到人,还会出现老员工流失的情况,涨薪吧,人工成本的增加,无疑会压缩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投资,进而影响整体效益。

日本央行

而对于那些“涨薪族”来说,虽然到手的工资确实是增加了,但却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水平,再加上日元贬值,其实整体收入依然没有增加多少。

从日本企业的困境、到日本制造业的困境、再到日本经济的困境,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日本再造经济奇迹已经很难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