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李扬
最近的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理解这“五篇大文章”呢?在“2023凤凰网财经年会”的主旨演讲环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对其进行了分析解读。
李扬表示,今年金融工作会议凸显了科技金融问题,提出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李扬表示,正如金融工作会指出的那样:中国不缺钱,缺的是能够成为“本”的钱。“不缺资金,缺本金,关键是要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的问题。”他说,“根据我的印象,在金融工作会议上能够把创业资本讲到这么细的好像还是第一次。”
李扬认为,所谓“缺本金”主要是指缺少“耐心资本”。他解释称,“耐心资本是一个稍有些偏形容词的概念,说的是需要有长期干下去的耐心的资金。什么资金有耐心?属于自己的钱有耐心,从银行借的钱则缺乏耐心,那种钱,今天借,明天就要投入,接着就要发财,赚了钱之后还银行。这种钱当然没有耐心。”
“耐心资本”概念的提出正是抓住了科技金融的要点。李扬 强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无法找银行,因为银行是风险厌恶的。此外,风险投资的原则是有限责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单个项目,要算总账。
李扬列举了打包贷款、芜湖模式、天津模式等三个例子。他表示,这几个模式的要点都是用银行的钱去支持风险投资,但不是一个一个项目地审核,而是将若干有关联的项目放在一起综合考量。像“天津模式”,就是把整个海河的整治以及周边的开发作为一个项目来考核,其中包含的子项目中肯定有亏的,但是也有赚的,亏赚相抵,综合结果是赚的那就行了。这个模式对于中国这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特别重要。
以下为李扬演讲全文:
李扬: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作为凤凰财经论坛的老朋友,很高兴参加2023的年会。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金融改革的五篇大文章”,而且这五篇大文章是和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就把它们放在一起,题目就是“做好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
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感觉,这次金融工作会,使得中国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包括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逻辑、发展方向、重点领域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次会议的内容很多,比较突出的是两条:一条是明确地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而且有“三步走”的安排。另一条就是明确地提出了要做好金融发展的“五篇大文章”。当然,五篇文章不是金融强国的所有内容,但是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今天就这五篇大文章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篇文章: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指的是金融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安排。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细说。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我参加过中国第一个七部委关于发展创业投资文件的起草工作,所以我很清楚,我们在这方面发展得很早,但是现在问题依然存在。
我给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示,它刻画的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形式。想说明的问题是,缺钱固然是企业始终面临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企业所需要的“钱”的形式是很不相同的。图上我用一条红虚线将企业发展分出了两个阶段,在红线之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或许未来企业会成长为世界五百强,但此时它们尚不为人知。在这一阶段,企业的资金,或者来自所有者自身,或者来自风险投资,或者来自一批有爱心的人即所谓天使投资,这一阶段,企业还可以形成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等等,当然,如此筹资,企业发起人对企业的控制权会发生变化。总之,科技企业在早期发展的时候特别需要钱,但是拿不到银行的钱,社会上存在的大部分钱它们都拿不到。
所以,今年的金融工作会就第一次明确地点出了这个要点,说是“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而且有几句话恰好回答了刚刚主持人陈林女士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不缺资金,但是,缺少的是那些能够为企业长期所用,能够在企业那里形成资本金的钱。所以,金融工作会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的问题”。这里说的比较专业,我印象在金融工作会的文件中能够讲到这么细、这么专业,好像还是第一次。中国不缺钱,缺的是能够成为“资本”的钱,这就不是简单的金融改革问题了,诸如产权等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金融工作会指出我国缺少“耐心资本”。耐心资本是一个稍有些偏形容词的概念,说的是需要有长期干下去的耐心的资金。什么资金有耐心?属于自己的钱有耐心,愿意冒险的钱有耐心,从银行借的钱则缺乏耐心,那种钱,今天借,明天就要投入,接着就要发财,赚了钱之后就要归还银行。这种钱当然没有耐心。”
“耐心资本”概念的提出正是抓住了科技金融的要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无法找银行,因为银行是风险厌恶的。此外,风险投资的原则是有限责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单个项目,要算总账。
我强调三点:
第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风险投资,一定要搞清楚,风险投资不要找银行,银行是厌恶和规避风险的,这点特别要注意。一些地方在讨论支持本地科技金融发展问题时,找来堆银行,这是不解决问题的。
第二,风险投资的原则是有限责任,要有耐心。因此,对于风险投资的考核,不能限于单个项目,不能逐年考核,而要算总体账,算长期的账。我这里列举了过去的三个成功案例:打包贷款、芜湖模式和天津模式。这几个模式的要点,都是用银行的钱去支持风险投资,但是,它们都采行的是风险投资的模式,就是不局限于一个一个的项目,而是将若干项目放在一起算总账。例如“天津模式”,就是把整个海河的疏浚和周边开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来考核,其中肯定有亏的,例如河流疏浚,但是也有赚的,例如房地产开发。亏赚相抵,最后总的是赚的就行了。这个模式对于中国这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特别重要。
第三,关于“合肥模式”。合肥模式被广为传播。最近,我们的研究人员对合肥模式做了初步总结,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要点:
1.合肥模式中,有一批搞技术的人参予了整个融资过程,而不像在其他融资活动中,只有搞金融的在做科创金融。
2.有限责任。有限责任这个表述,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核心要点就是,有关部门不要逐个项目、逐年地去对项目进行考核,尤其是审计之类的一些安排,特别要小心,要尊重风险投资的规律。大家注意,这次经济工作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就是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我看来,这个表述极为重要,十分中肯,值得我们仔细琢磨,认真落实。我认为,只有做到经济工作会要求的这样,我们的才能真正做好金融工作会部署的“科技金融”的大文章。
第二篇文章: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在国际上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后又有京都议定书、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一直到2022年巴厘岛可持续发展金融报告。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得也很早、很快,从2016年8月开始,连续推出一系列政策,其权威性在全世界都能数得上。
但尽管如此,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其中,有五个问题最为突出:一是减排活动很难计量、很难验证;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外部性难以内部化;四是投融资渠道缺乏;五是商业可持续性弱。这些问题都很大,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绿色金融推行了这么多年,下了很多文件,现在依然发展不快。
转型金融的提出和推广,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机制。转型金融的提出,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全球现有的项目绝大多数都不是“绿”的,于是就有漂绿、染绿等各种各样的不良事态发生。怎么办?我们还必须从现实出发,我们的金融不仅要支持绿色项目,还要支持那些不太绿的项目转绿,还要支持那些无法变绿的项目顺畅关闭并转型。也就是说,绿色金融要能处理从不太绿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不良资产的处置,包括一些企业的关闭和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转型金融所要解决的。需要指出的是,转型金融范式不仅应当应用在绿色金融领域,而且可以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应用。
转型金融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提供可行的界定标准。绿、浅绿、漂绿、黑,都要有比较准确的标准,这些标准必须可度量、可验证。
2.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要有非常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3.要创造多样化的转型金融工具,以应对多种复杂的情况。
4.提供有效的激励相容政策。
5.要避免无序转型,实行公正转型。无序转型在中国有过一个例子。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完成减碳任务过于急躁,在没有安排过渡办法时就一刀切地关闭了所有高碳能源,以至于少数地方冬天都不能取暖,这种情况就是无序转型的例子,必须迅速纠正。
总之,我以为,当转型金融的机制进入了绿色金融的框架之后,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这个问题就能落到实处了。
第三篇文章: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我们国家提的比较早。普惠金融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能够享受/得到金融服务,而且能够以公正的价格、体面地获得金融服务。在这次金融工作会中,普惠金融再次被提出,并被列入国家战略,可见对此的重视程度。
中国的普惠金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中国的大中小银行都被调动起来投身普惠金融事业,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种模式,使得中国推进普惠金融目标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广度、深度都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
2、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由于金融科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难以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到的“长尾客户”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从数字支付到数字信贷,以及仍在持续探索的数字普惠保险等多种类型的普惠金融服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全中国的绝大部分乡村地区都建立了普惠金融的服务站和服务点,大大解决了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政府广泛的动员宣传使得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进一步高质量地去推进普惠金融事业打下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基础。
下一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要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
1.包容问题。所谓包容,就是要把普惠金融真正做到那些弱势群体身边去,包括“新市民”,包括摆摊的,这些金融服务一定要提供到,更重要的是,要对弱势群体提供他们真正需要而且能够接受的金融服务。我们的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基层群众说,你们拿个几万块钱贷给我,我不敢接受,而且不愿意接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我求爷爷告奶奶到哪儿都搞不到钱的时候,你能给我几百元,让我们度过难关,我们只是需要你们的金融能够给我提供一个最后的保险。所以,普惠金融下一步应当往这个层面去发展,而且要提供与这个层面的人的需求相对应的融资工具。当然了,在这里,普惠性保险非常重要。
2.普惠金融发展到今天,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普惠金融要关注金融监管。你把它当成一个运动推下去,就可能会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带进来。普惠金融要想长期持续,中国长期能够领先世界,就要让普惠金融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所以我们要关注普惠金融的健康问题,要对那些服务对象的收入、资产、债务结构、保险、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期望等等,有切实的了解,不是简单的撒钱。
3.我们发现,普惠金融要能真正做到越过“最后一公里”,需要有助贷机制和助贷机构参予其间。“助贷”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熟,前几年在整顿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出现了助贷的概念,按说,互联网金融成本那么低、门槛这么低,但也还是存在大量不能够触达的长尾人群问题,也还需要有助贷机构协助推动。我最近去广东调研,发现那里的助贷机构发展得非常迅速、十分健康,受到广大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的欢迎。
第四篇文章: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被提到五篇大文章之一这么高的位置,我觉得也是比较少的。
养老金融不只是说养老,它包括三块:第一,养老金的金融。这是大家讨论最多的领域,所谓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讲的是养老金的金融。第二,养老服务,居家服务、集中的像公寓式的服务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三,养老产业的金融。全面的养老金融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现在注意力只集中在第一个养老金金融上面,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给大家一张图,看一下中国养老问题有多突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得非常快,中国由于人口结构恶化,养老体系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
我们看养老金金融,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支柱”。公共养老金是“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是“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是“第三支柱”。刚刚戴行长说,中国的第一支柱过不久就可能就会捉襟见肘,可见问题之严重。据我所知,中国的第二支柱只覆盖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第三支柱基本是个人的,对于这个部分我们还没有非常健全的统计。总之,中国在养老金方面的缺口非常大,正因为如此,才会把这个问题专门提出来。更重要的是,养老金筹来之后还有个投资的问题,而适宜各类养老金投资的场所主要是国债市场和资本市场。在这方面,我们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
我们概括了一下,发展中国的养老金体系,主要有四个抓手:
1.在制度设计方面,应当明确支柱的边界与功能定位,并设法依据这些规定筹集资金。
2.养老金的筹集与投资:应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构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体系。3.养老产业: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4.养老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高质量、有尊严的退休生活。
第五篇文章:数字金融。
中国的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很早。但是,我提请大家注意,一定要对若干概念进行区分,特别要区分金融电子化和金融数字化。我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为金融电子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初步实现了“从手工到电子、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逐步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第二阶段是金融信息化阶段。进入21世纪,我们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大力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才是数字金融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金融和技术呈现出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趋势,新的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造了传统金融业存在方式和运作方式。
发展数字金融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数字资源的阶段。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以自然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发展阶段,如今则进入了以数字为基本生产要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数字资源的创新与构建、集聚与整合、转移与流通,使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缺陷得以补充,也就是“生产要素结构”得以完善。由于数字资源的加入和发挥作用,传统的生产要素重新凝聚或裂变出新的发展能量,使现代经济体系创新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实在说,对于数字金融的发展将会给我们经济金融活动带来的变化,大家准备并不充分。如果我们的金融按照很多专家设计的那样都实现数字化,你们知道会有多少人失业吗?会有多少金融机构倒闭吗?有多少银行会被消灭吗?知道整个金融业会变成什么样子吗?这个问题大家都没有非常细地考虑。数字金融还有加强风险防范的功能。当然还有其他功能,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和服务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最近,社会上对ChatGPT、AI讨论甚多。大家的共识就是,一旦这些发展起来,我们的社会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和冲击,是同ChatGPT、AI差不多的,是一个等级的。
以上,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非常概要地同大家分享了关于“五篇大文章”的学习体会。我认为,下一步,我们要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总目标下,把这五篇文章做好。这五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既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无穷的机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应对这个挑战,如期将中国建成金融强国。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