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灵帝何以创办鸿都门学?
存在感不强的东汉王朝自光武帝刘秀开国以来,倚靠的阶级基础是地主豪强集团,故太学所招的生源几乎都是贵族子弟,寒门出身的学生基本上跨不进太学的门槛。
到公元138年,汉灵帝刘宏得临朝摄政的皇太后窦妙策立继位,这位傀儡皇帝很幸运,后来又因王甫、曹节等宦官成功发动"九月辛亥"而亲政。
汉灵帝虽说是荒唐之君,还是不甘于豪门集团的掣肘,他对士大夫阶层掌控皇权胆战心惊,渴望借宦官势力制衡豪族。兼之汉灵帝本人也有才艺,对书法文学情有独钟,由此,汉灵帝为了培养新的势力,便在宦官集团的操纵下,于光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78年2月,下令在京都洛阳鸿都门创建第二所国立大学。
这就是仅持续36年的鸿都门学。
二、鸿都门学何以一时兴盛?
汉灵帝创办鸿都门学的目的很明确,也迎合了依附于皇权的宦官集团壮大自身势力以对抗豪强地主的需要,所以,鸿都门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跨不进太学门槛的寒门子弟。
故鸿都门学的教学方向、招收的学生都有别于太学。寒门子弟在尺牍、辞赋、字画、等文艺方面只要有所专长,能得州、郡、三公择优荐举,或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被引召鸿都门下,经答案合格后,便能被鸿都门学录取。
这一招生渠道也决定了鸿都门学的学生,多系社会地位不高的斗筲之人,所学内容也有别于儒家经典。
只因汉灵帝急需一批新生力量为自己服务,便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看重,凡文艺见长的毕业生都考虑了优厚的出路。
一般情况下,出任一段时间的见习郎官后,就有资格升任低级别的官员,优异者能迅速得到擢升,晋级为州刺史、郡太守、尚书、侍中这些千石以上的,特别优秀且政绩突出者还能破格得到赐爵封侯的机会。
正是鸿都门学的毕业生有突破官场制度擢拔的优势,故鸿都门学一时大为兴盛,成立不久就突破千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其中,也产生了有名的书法家师宜官、梁鹄、毛弘等牛人大咖。
三、鸿都门学的影响
客观而言,鸿都门学突破了太学的垄断地位,让寒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是教育史上的贡献。
称鸿门都学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亦实至名归。
从鸿都门学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角度而言,辞赋大家有机会提升地位,鸿都学生可以突破"经学"的藩篱,有志于追求文艺方向,开创了以"连偶俗语"为代表的创作风气,出现了陈琳、孔融、曹操等文学大家,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中就曾备注:"东汉辞质,建安文华,鸿都门下诸生其转易风气之关键与"。
又因汉灵帝嗜好音乐,故鸿都门学对音乐的追求也掀起了时代之风,音乐这门艺术也从幕后走上前台,对促进文艺思想的解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鸿都门学何以昙花一现?
不过,鸿都门学仅持续36年就烟消云散。虽说汉灵帝亲政时重用文学之士,一时能顶住士大夫阶层的强大压力,坚持不懈地创办这所国立专科大学,但毕竟是夹缝中生存与发展。
鸿都门学自创立那天起,就遭到地主豪强集团以及代表太学一脉的士大夫官员的强烈反对与抨击:"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就连蔡邕也指责鸿都士子不过是哗众取宠,没有协理治政的能力。
而太学培养的士子,早已根深蒂固成为士大夫阶层可以信赖的后备力量。
更遗憾的是,汉灵帝本身没有能力,在上毫无建树,所依靠的宦官集团实力不强,没有强大的家族力量倚靠,昙花一现的皇权最终跌落尘埃。
汉灵帝仅在位21年,33岁就驾鹤西去,随着张角三兄弟发起的黄巾起义,积重难返的东汉王朝进入分崩离析的动荡黑暗时代,导致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三国归晋。
有着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也在曹丕篡汉后不复存在,随之沉寂于滚滚红尘。不过,鸿都门学这所艺术专科大学虽说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决斗的孤立产物,也因皇权的覆灭而消退,但艺术的火花却照亮了后来的科举制,为艺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体而言:鸿都门学打破了"独尊儒学"的传统,为文艺发展这一新的办学形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这是值得肯定的,是为记。
作者:李大奎,七0后,贵州湄潭人,法学学士,"红学"与汉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