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疫情动态 >内容

不懂就问,嬛嬛们夏天没空调怎么活?

2023-08-15 17:07:25来源:
导读每逢盛夏来临,总有一种说法试图让人相信我们此时正在经历数年来最热的夏天。不断攀升的夏季温度是烈日下永恒的话题,塑造着当代人的生活方...

每逢盛夏来临,总有一种说法试图让人相信我们此时正在经历数年来最热的夏天。不断攀升的夏季温度是烈日下永恒的话题,塑造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讨论天气成为这一时期内最具普适性的开场白;高温橙色预警的潜台词是“Citywalk的潮流不是你想赶就能赶”;搁置已久的锻炼计划在夏日里更是难以为继,只因低气压滋生了迟缓与懒散……

近日,大批北京人表示“想要去南方避暑”。这应当不是一句玩笑话,毕竟从古至今,北京都称不上夏日里的好去处。清代诗人施闰章曾以“帝京酷热天下无,谁言白日寒幽都”的诗句来形容京中难挨的暑热。

△故宫风景。/Unsplash

300多年前,清代帝王定都北京,极大程度上巩固了这一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然而,对于发迹于山海关外、习惯了凉爽天气的满族人来说,适应华北平原的酷暑绝非易事。

今天,行走在北京城内,随处可见的古建筑提醒我们,区区百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什刹海的水域从来都是熙熙攘攘,天坛公园的古树早在明末就已长成……

城市的历史留给我们丰饶的精神与物质,那些真实地在城市中存在过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同样不该被轻易隐去。你是否想过300多年前的北京人是如何度过炎夏的?他们的衣、食、住、行和今天相比有何区别?

△什刹海。/Unsplash

我们采访了清史研究学者、博士后杨原,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得以窥见一幅清代北京的夏日生活图景。

以下内容根据杨原的自述整理而成。

△天坛公园。/Unsplash

即便在最热的日子里,他们也不能由着性子胡乱穿衣。清代官员服制极为严格,不仅样式要严格按照品级划分,四时衣物的更替按律也要遵照相应的时间。此外,达官贵人往往穿着长衫以示体面,季节更替时,他们的衣着变化主要体现在材质上,夏季衣物以纱、绢等相对轻薄透气的面料为主。

从事体力劳动的老百姓对穿着倒是没有那么讲究,他们的衣服大多分为上下两件,一般会将袖子和裤管卷起来,再热一点就把上衣换成汗禢儿(贴身穿着的中式马甲),这样的穿衣方式在方便劳动的同时也比长衫更加凉快。有一种说法是“穷人怕冷,富人怕热”,用在这里也不难理解。

△电视剧《延禧攻略》剧照。/网络

夏天虽然炎热,但消暑方式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而取暖的花费相对高昂,过冬的衣物和炭火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02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网络

清代北京人的饮食就受到旗人的影响,养成了早上空腹喝茶的习惯——起床后先烧好开水沏一壶茶,喝了茶才能做事。除此之外,宫廷内和北京的人家大多施行“两餐制”,“两餐”指的是“早膳”与“晚膳”。出身八旗的曹雪芹也曾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荣国府“两餐制”的饮食习惯。

然而,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一日两餐难以提供充足的能量,需要吃一些点心或糖水作为补充,冰镇酸梅汤、“冰碗儿”、杏仁豆腐在当时都很受欢迎。

用冰在清代早已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了,普通人也可以买到冰块供日常使用。北京城中设有商业性质的冰窖,采冰完全靠人力,冬天就开始准备着了。

冰窖基本都在河边或者湖边,比如什刹海冰窖、护城河冰窖,等等。冬天采到的冰块被储存在地下冰窖中,夏天再拿出来售卖。天最热的时候,采购冰块也是北京人一天中重要的事情之一。

△故宫全景。/图虫创意

清代北京城内的人家广泛使用“冰箱”,其内里一般采用铅或铜等金属,既能起到隔热作用,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外部的木质箱体。宫廷用的“冰箱”则更加精巧,其箱体往往由珐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景泰蓝等材料制成。

清代人在“冰箱”里放上冰块以起到物理降温的效果,也拿它来冰镇瓜果和饮料等吃食。从功能上来看,当时的“冰箱”更像现代的冰箱和空调的结合体。

△圆明园的湖面。/图虫创意

没有消暑去处的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办法。清代北京居民家中盛行搭“凉棚”,又叫“天棚”。城内小康之家到了夏天常要雇人在院子里搭遮阳棚。老北京有一句话叫“高搭天棚三丈三”,当时的人已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太阳高度角的地理学原理,足够的高度让这种“凉棚”既保证了通风透光的需求,又能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遮挡太阳直射。

尽管有多种避暑的方式,但史料中仍记载了多次由于高温造成的灾害: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乾隆八年(1743),皇帝曾收到地方官员的奏报,上面写到“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统治者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比如赏赐各级别官员避暑丹(类似今天的清凉油);发放粮食救济经历大旱的灾民;命城中各机关储备冰水和药物,防止有人中暑。从当时的记载来看,一般过了中元节,北京的天气就凉起来了,夏天比现在短得多,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熬不过夏天。

△2023年6月23日,北京,人们在亮马河中游泳,玩皮划艇。/视觉中国

2023年7月18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迎来该站今年第27个高温日,已经超过南郊观象台自建站以来记录到的全年高温总日数。不出意外,纪录还将再次被打破。我们在空调房里见证着不断被刷新的高温纪录,难以体会古人面对高温时的忧虑。

诚然,科技的发展让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让我们得以从生存以外的维度体会生活。只不过面对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现代人也常常深感无力,因此要怀有敬畏,迎接那些深不可测的未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