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疫情动态 >内容

体制内的35岁现象

2023-12-08 17:44:17来源:
导读看到大家在“体制内的悲惨生活”专栏吐槽自己及身边人的不堪经历后,我也紧紧围绕“悲惨”这一主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对照检查。顿觉内心苦闷...

看到大家在“体制内的悲惨生活”专栏吐槽自己及身边人的不堪经历后,我也紧紧围绕“悲惨”这一主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对照检查。

顿觉内心苦闷,无法排解,也不知路在何方,生活有些迷茫。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某省级垂管单位口部门工作,兼任两个科的科长,十多年工作经历基本都在组织和宣传部门,硕士学历。

最近所在单位正在经历改革,晋升空间和薪酬前景惨淡。

一时间,老同志们唉声叹气,年轻同志都在等待观望。

大家都说35岁左右是体制内比较重要的分水岭,今年快到这个节点的我也深有体会。

在动荡的关口,一种不自觉的焦虑、无助感时时萦绕,挥之不去,以至于工作生活都无法专心投入。

最近有了离开这个围城的想法,却对外界有莫名的恐惧。

01

上升通道的瓶颈

入职7年来,得益于单位未在处级以下限制职级比例,1年试用期就转正定级副主任科员,3年后晋升主任科员,第4年开始担任副科长,第五年担任科长,第六年兼任另一科科长。

手下一帮子人马,也干着一堆的杂事。

这样的履历看似顺风顺水,一步不落,但其中细节,却味同嚼蜡。

一方面,有名无实,干着两个科长的活却未享受科长的待遇,工资与普通主任科员无差别。

另一方面,科长是有能力因素在内,但更是领导出于平衡端水而安排。

两位“晚辈”因“职数”有限无法同时提任科长,领导为了避免矛盾,只能都安排做我的副手。

这样的局面既有体制因素,科长长期有名无实,也有管理风格问题。

领导大多喜欢端水,不偏不倚,无形中让我成为了两位“晚辈”上升路上的绊脚石。

如此尴尬局面,工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类似动作都很典型的反映所在单位工作四平八稳、管理谨慎小心、提拔论资排辈的固有风格。

于我个人而言,已满提任副处年限和条件,但抬眼远望,前路看似笔直耀眼,却也异常拥挤,一两百全日制研究生眼巴巴的等着空出来的职位上车。

按照目前提拔思路,靠前排列的几个梯队几十号干部已经大多40出头,35岁左右的连梯脚都还没挪到,更别说入梯队了。

在眼前这个缩编降薪、人心惶惶的大背景下,各层级领导甚至连饼都不愿意画,更别提何时能上车了。

望着长长的队伍,只能一声叹息。干着最多的活,操着最累的心,既没有待遇也没有前景。

再结合当制外35岁的魔咒,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走下去。

走,抛弃资历十分可惜,体制外大概率重新开始,艰辛可想而知;不走,原地不动度日如年,何时才有出头之日,躺而不平更难受。

真是不知该如何选择!!!

02

工作能力的瓶颈

十多年来(跳槽过一次),一直从事建宣传、干部管理、文字会务等工作。

天天围着领导转,每日当着材料狗,核心能力就是研提方案、沟通汇报、琢磨人心、奋笔疾书。

务虚的每天都在激励他人,却不能自我感动,务实做的最核心就是检视整改,却始终是长期坚持,问题依然摆在那。

所在单位本有监管执法权,业务工作也需要对外联络沟通,接地气有技术的业务也有,但都与我无缘。

每天的工作都是无尽的重复,一份材料修改来修改去,又回到第一稿;一批干部琢磨来琢磨去,能放到位置上的还是那几个。

几次勇敢地提出轮岗,都被部门领导以人手转不开委婉驳回。

曾有一把手联络员的岗位机会,也因同样原因最终花落他人,不过顶上去的这位仁兄辛苦几年,最后也没吃到饼,愤而离职,哎。

貌似高端的职能定位,庞大的人员队伍,其实有实效的不多,运转也比较简单。

现在每天上班按照自己的节奏很快就能搞定。

临时性和项目性的工作也大多是一个逻辑,剩下的时间就是开会交流、八卦是非。

偶尔能够出去与其他系统学习交流一下,会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几年来,同样的事,同样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觉生命的流逝并没有带来能力的增长。

一张无形的手把我钉在了此地,像一个陀螺一样只会原地打转。

在跟科室新入职的同事交流时,感觉能传授的最多技巧就是看透人心,看淡工作,其他真的没啥能力和体会。

03

兴趣爱好的瓶颈

入职前几年,一门心思爱岗敬业,一心一意进步成长,全身心的投入到案头和会场,无休止的接受加班和出差。

虽然早早解决了家庭问题,但也没有时间养育孩子,发展爱好。

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年轻,精力无限,没有疲惫感。

另一方面刚入单位,“小伙子年轻,前途无量”的饼闻之就津津有味,每周几乎都是996,甚至曾有2个月没休息的情况。

现在躺平下来想想还是不可思议。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后果就是腰椎增生、脱发驼背、眼干发涩,今年以来突然感觉精力、记忆与之前有断崖式的下降。

每天下班都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精神也更加空虚。

当然这也可能与两阳有关系。

想想不能再这样下去,在带好孩子的同时,就随机参加了单位的几个兴趣协会,试着通过锻炼来一扫颓势。

所在单位人员规模不小,文化运动氛围还不错。

加上八项规定以来,其他福利都砍掉,只有通过工会这个抓手来为大家打气,所以各类型的运动兴趣协会都在持续经营。

至少表面上是,尤其是领导经常参加的那几个,更是熙熙攘攘、热闹的很。

但苦逼的是这些活动水平高的寥寥无几,尤其是球类、牌类活动,仍然是一帮子中年人在那挥汗如雨、筹谋算计,水平技术早已停滞不前,养生球、恭维牌成为主流。

这也与单位人员结构有关,不管工作还是业余,都是一堆60后、70初带头(大部分是领导),90、00后跟随脚步。

青年朋友虽有朝气活力,碍不住老同志在场上喜欢讲资历、谈原则,所以年轻同志参加活动的越来越少。

各类协会有个把玩的好的积极分子,也是三天两头在外边打比赛,再有活动能力强的,直接离职走人了,靠这个也能吃饭。

我自己喜欢的一项球类,因为有之前上学时期的基础,几年来技术就精进不少。

但正如上述所说,涨停板如约而至,想再进一步,没有空间和土壤,导致现在兴趣度直线下降,只留下游泳这个项目。

不过泳镜一带,也确实自由自在。

现在的状况就是老同志的队伍不想融入,年轻点的团伙又无力进入,真是尴尬苦闷啊。

04

认知思维的瓶颈

这最后一部分,也是我认为最悲惨的,就是认知思维的局限。

垂管单位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再加上长时间在内部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较少,所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单纯,思维很难跳出原有的一亩三分地。

看待问题,大到局势环境,小到事务操作,都很难穿透背后的底层逻辑。

天天喊的是“思维”,但实际更多的二极管思维,包括我自己也是,很多转变最后都是通过自媒体的解读才有所领悟。

平常身边的同事、朋友更多关心的是工作中的是是非非、家庭中的柴米油盐。

在当下,更关注的是薪酬待遇、职数编制这些预期不太好的问题。

可能我自身有点好高骛远,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自以为工作之中要打开格局视野,不应只限于文山会海和面子工程,生活中要追求点精神内涵,不该沉湎于饮食娱乐。

但这确是实实在在普通人的生活,而我会觉得空虚发力,无处施展。

总之一句话,想要的太多,够得着的又太少。

近35,身体已经妥协,内心还是想卷。

自己以为懂得很多,但却修身不够,耐不住寂寞,也熬不住孤独,开始厌恶身边,却没有魄力离开,这大概就是瓶颈期。

想请教下读者朋友,大家都是怎么度过这段尴尬时期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