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疫情动态 >内容

2023中国旅游魔幻简史:大梦初醒,理性归来

2023-12-26 17:58:08来源:
导读原标题:2023中国旅游魔幻简史:大梦初醒,理性归来编者按:当我们梳理2023,于旅游行业,这是历尽三年煎熬期待勃发的一年,也是令从业者五...

原标题:2023中国旅游魔幻简史:大梦初醒,理性归来

编者按:当我们梳理2023,于旅游行业,这是历尽三年煎熬期待勃发的一年,也是令从业者五味杂陈、百转千回的一年。

我们在恍若隔世的后疫情时代里狂奔,在报复性旅游与消费降级的遭遇战中彷徨,在混沌澎湃的舆论场里辗转腾挪追赶下一趟列车。

没有办法用三两句概括这一年的中国旅业,正如未来日子里人类的命运难以预测——

当炮弹掠过不远处的天空;当冰川渐融,狂风呼号,烈火滋长;当大梦初醒,理性归来。

答案在风中飘扬,答案在每一段你我走过的路上。

忆往昔:旅游人的“长征”: 疫情三年,绝望中寻找希望

本期作者:彭涵(环球旅讯)

01

元旦魔幻游

2023中国旅游的故事,是从元旦开始的。

这是“新十条”出台之后,全国第一个法定节假日。尽管担忧还没完全消散,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走出家门,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2022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外滩、豫园出现了跨年客流高峰——为了迎接久违的人潮,黄浦警方在外滩滨水区域采取了“单向通行、交替开关、波次放行”措施。还有更多的城市,比如长沙、杭州、武汉,也纷纷传来跨年夜游客爆满的消息。

与此同时,疫情阴霾的“余波”再次泛起。2023年1月1日晚,“诺氟沙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据央视网报道,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络流传,不少药物一度脱销。

一边出游、一边抢药,魔幻一幕的背后,是中国人“小心翼翼”走向新时代的缩影。这不难理解,因为2022年底大事连连、令人目不暇接:12月7日新十条出台,12月26日宣布即将实行“乙类乙管”,12月31日全国97.3%的城市疫情达峰——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口罩时代”跑步进入大结局。

事后来看,元旦旅游市场依然惨淡,出游人次只恢复到疫情前43%。所谓“人潮汹涌”,似乎只是舆论层面的一种气氛。

然而,2023接下来的日子里,“报复性旅游”从美好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势头之猛让其他行业叹为观止。彼时没人想到,这个GDP占比只有3.96%的小行业,会成为国民经济复苏的一面旗帜;更难以想象的是,有朝一日,旅游会成为“消费是降级还是复苏”的争论焦点,引发绵延不绝的口水战。

过去三年在角落里默默吃灰的旅游业,突然被推到了舞台,而始作俑者却早就消散风中:除了今年4月,张文宏建议“做好药物储备应对二阳”,引发了一小波骚动之外,我们几乎不再听闻“疫情”二字。至于入冬后出现的流感浪潮,只是短暂影响了很多小朋友的校园生活,大家按部就班地就医吃药,曾经的恐慌已恍如隔世。

就像朴树那首《New Boy》唱的: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只是,我们往往能猜中开头,却无法猜中结局。

02

别了,就地过年

中国旅游真正的崛起,从春节开始。

最具标志性的一幕,来自于“出游距离”的增长。本质上来看,旅游就是要离开一个你看腻了的地方,去追寻“诗和远方”。本地游和周边游,是在无法真正远行的背景下,百无聊赖的替代品而已。

兔年春节,国内游客平均出游距离达到了206.9公里,同比增长57%。“就地过年”彻底成为历史,这催生了2023中国旅游的第一个高峰。

国信证券研究显示,中长途景区在这次春节中的业绩表现更好:如峨眉山、黄山、玉龙雪山、张家界武陵源接待游客人次,都已经较疫情前有正增长——其中业绩最好的武陵源景区,购票人数对比2019年增长近四成。而周边游景区中,古北水镇、乌镇接待的游客人次,都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告别“就地过年”之后,一线城市的出行强度有明显下滑,而旅游城市、回乡潮城市则明显上升:典型案例是西安、郑州、长沙、重庆等地。同样,我们可以在“西安游客比兵马俑还多”、“长沙吃个饭排号到4538桌”等新闻中,感受到这种变化。

最终,两个旅游大省在春节中摘得桂冠:四川省接待游客人数全国第一,达到5387万人次;云南省创造旅游收入全国第一,达到384.35亿元。有云南业者估算,1月1日至7日,整个云南每天要接待600个旅游团。

国内游的生机勃发,让商家迅速回春: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春节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倍,恢复到2019年春节假期的80.7%。住宿业也赚得盆满钵满——春节前,就传出了“三亚民宿亏三年,最近一个月就回了本”的极端案例,再结合三亚、云南各地酒店不断涨价的消息,住宿业的大翻身有目共睹。

好消息连绵不绝。春节假期前一天,文旅部发布通知,即将试点恢复20个出境目的地的跟团游业务。澎湃新闻报道,2月5日21时,近50名游客齐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48号门,他们将乘坐阿联酋航空次日凌晨起飞的航班EK363,开启他们的出境之旅。冰封三年以来,第一个出境旅游团终于腾空而起。

站在这个节点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出境游市场,恢复程度依旧参差不齐。单从出境游客数这个维度,恢复排名是美国(91%)>英国(87%)>新加坡(69%)>韩国(59%)>日本(22%)。即使是美国,距离放开旅行限制政策,也“休养生息”了整整一年——这为中国旅游业者提了个醒,先别高兴得太早。

事实上,出境游市场2023年的光怪陆离,才刚刚开了个头。

03

香港又一次被原谅

2023年2月11日,香港媒体报道,一位内地自媒体“沪漂女孩艺轩”做了期短视频,“挑战在香港一天只说普通话”,引发轩然——香港服务业对内地游客的歧视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此时,距离有关部门宣布“有序恢复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仅仅过去一个多月。

毫无疑问,疫情三年重创了香港旅游。跨境旅行乍一放开,香港便迫不及待地招揽起内地游客:港府推出了名为“你好,香港”的大型宣传活动,向主要客运市场旅客赠送50万张机票,其中给内地旅客预留了14万张免费机票。

在“说普通话被翻白眼”舆论发酵后,很多人焦急地帮香港辩解:比如,称全港惯用语言为粤语的占总人口数的90.6%,日常使用普通话的人只有2.3%;甚至表示香港服务业“脸黑”全球闻名,不只针对内地游客。谁也不希望看到,刚刚摆脱疫情的香港旅游,再次沉沦苦海。

然而三个月后,更恶劣的事情发生了:5月22日,有旅客在小红书发帖“实名举报国泰航空歧视非英语乘客”——在这一轮的全网痛骂中,为香港辩解的声音几乎彻底湮灭。

出来混,终归要还。此后,国泰航空连发公告、宣布解聘涉事空乘;5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发声,表示“期望有关检讨尽快完成,并能为该公司制度,以至员工态度等方面从根本上作出改善”。

事实上,和这一轮出境游重启同时出现的,还有某种高涨的国民情绪。比如,年初泰国副去机场迎接第一批中国游客,身后用汉字书写的大红横幅“中泰一家亲”,感动了不少中国网友;与此对应的,是日本、韩国对待中国入境人士的“挂黄牌”、“关小黑屋”,引发了愤怒的声讨浪潮。

有研究显示,、疫情或者人道主义灾难,都会影响旅行者的不安全感,唯有时间才能抚平这种影响。所以,重新拥抱世界的国人,带有一丝紧张与不安,狐疑地辨认着一切不友好的声音。这样的情绪,在2023年还会反复出现,并成为出境游市场恢复缓慢的肇因。

但它的影响程度,最终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当然,自家孩子还是最先得到原谅。从年中节点来看,尽管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航班不断增加、占比达到了42.2%,成为绝对的“一哥”——但整个上半年,奔赴东南亚的中国出境游客只占到8.59%,将近八成的人还是选择了香港和澳门。

“回头是岸”的国泰航空,也拿到一个圆满的年终成绩单。11月23日,国泰航空宣布今年将实现“2019年以来第一次”盈利;公司还预计,2023年底乘客量将恢复至疫情前的95%、接近全量复苏。

两岸三地、血浓于水,不是一句空话。

04

淄博全身而退

对比出境游的步履蹒跚,国内游则早早开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场狂欢,源于一个小众旅游目的地的爆火。

淄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传奇的?抖音数据显示,2023年淄博的第一个热搜,是3月5日的#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播放量超过1.8亿;同一天,淄博火车站发送旅客数量创下三年新高。

这只是个开始。未来三个月,淄博每周都要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其热度持续之久令人咋舌。

4月26日,淄博文旅局发布《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称“五一”期间客流量已超出接待能力,建议游客错峰出游。同时,淄博还推荐游客去山东其他目的地,有网友做了统计,发现淄博的推荐涵盖省内全部16个地级市:“好客山东”在这一刻整整齐齐、秀得飞起。

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淄博要求本地酒店五一期间不能涨价。事实上,这个政策甚至引发了部分争议——有声音认为,淄博酒店有权利趁假期“回回血”。

正是在这个五一前夕,舆论场出现了一个新词“酒店刺客”,指向从年初开始房价就一路上行,碰到节假日更是腾空暴涨的现象;而更为恶劣的“民宿涨价毁约”,也激发了消费者的痛恨。

但最终,淄博酒店守住了不涨价的承诺。根据STR数据,淄博五一的酒店均价,反而低于假期前一个周末(4月22日)的410元;而山东其他地区如济南、泰安,都在同时期有强势的溢价。这一刻,淄博的“逆水行舟”分外惹眼,没人能预知这座城市放弃了什么,又将得到什么。

答案在7个月后揭晓。11月24日,央视新闻报道,入冬的淄博街头部分网红烧烤店生意依然火爆、人声鼎沸。媒体的结论是,淄博烧烤在降温、但远远没有“凉”,真正实现了从网红走向长红。流言散去之时,2023年的淄博“人设”坚挺依旧,把小红花稳稳当当地戴在了胸口。

但对淄博烧烤爆火的解释,也走向复杂的一面,观察者开始整合更多的信息:比如,物美价廉的街头小吃受到青睐,大学生“特种兵”穷游风潮兴起,火车客运量的复苏超过了更昂贵的民航....一个疑问逐渐浮出水面:旅游,是不是正在消费降级?

五一假日的人均旅游消费(540元)出炉后,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这个数字不仅低于2019年同期的603元,还低于2017和2018年。“旺丁不旺财”的隐忧,悄悄袭上了很多分析师的心头。但一切还为时尚早,因为旅游即将迎来2023真正的高光时刻——暑期市场。

05

夏日狂飙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横空出世,“高启强”的扮演者张颂文一夜之间声名鹊起。这位大器晚成、经历坎坷的男演员,随即被人们发现,上世纪90年代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导游。

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百态的导游经历,对张颂文“成为大哥”有什么帮助?当媒体对此兴致盎然的时候,导游这个职业,随着天气升温也渐渐火爆了起来。进入暑期,全国旅游市场迎来大爆发,导游突然变得供不应求。据北京商报统计,有的导游日薪从600元涨到1600元,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

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旅游产业链上的服务资源,都变得极其紧俏——门票、用车、酒店客房,在供给稀缺中迎来价格暴涨,市场迅速进入烈火烹油的状态。“牛回速归”的口号扩散开来,旅游商家纷纷翻出尘封已久的招聘平台账号,开启抢人大战。

再迟钝的人,都意识到了今年夏天的不一般。

研学团一夜之间塞满了北京各个景区,目光所及全是背着书包的学生大军;上海迪士尼门口的队伍无边无际,一些人趁着天没亮就在排队区打好了地铺;高铁上挤满了小孩,一些亢奋到不能自已的熊孩子甚至引发公愤,很多人呼吁应该单独设立“亲子车厢”。与此同时,旅游物价的“逐渐离谱”也引发广泛议论,有媒体惊呼“汉庭如家,价格直逼香格里拉”。

节节攀升的市场气氛,无意间也促成了一些悲剧:央视新闻报道,7月2日,一名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离世。接踵而来的,是伴随市场火爆而复发的种种乱象。

进入暑期以后,部分导游被曝光强制游客购物,“零负团”再现江湖;有自媒体称新疆酒店民宿因为乱涨价,造成游客断崖式下跌,官方对此迅速启动治理与辟谣;网红博主“铁头惩恶扬善”声称在三亚购物时遭遇“五两秤”,引发了一场大整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公路,因为“围墙挡景”被喷上热搜,这场闹剧最终在7月初宣告结束,500余米“安全墙”全部拆除。

当然,这只是掠过暑期天空的一些插曲、宛如浮云点太清,整体来看市场已经大获全胜。这个夏天,出行数据达到了五年来的峰值,全国各地接待了18.39亿人次的游客;旅游出行消费几乎凭一己之力,撑起了7月CPI指数的增长。

从8月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有分析人士认为,正是旅游对消费出色的带动作用,促成了这一新数据的公布。自此,人山人海的旅游盛景,成为国民经济蓬勃复苏的一个标志。

这是2023中国旅游当之无愧的高光时刻,更多“旅游神话”随之而来。继山东淄博之后,贵州因为“村超”、“村BA”成功出圈,风头一时无两;玩跳水的天津大爷,生生把狮子林桥捧成了“8A级景区”;TFboys在西安办了一场号称十年之约的演唱会,直接带动当地4.16亿元的旅游收入,“旅游吸金力”力压天王周杰伦。

此时,距离五月天阿信被质疑假唱翻车,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人们尚未觉察,演唱会这一文旅融合的皇冠明珠,会因为过度商业化而物极必反。暑期旅游的繁荣,就像一个硕大的粉红色泡泡,惹得局中者目眩神迷,一种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氛围正在沁染所有人的心。

但泡泡,不会永远存在。

06

天威不可测

7月31日,网传位于北京潭柘寺附近的顶奢酒店——悉昙酒店,大堂被山洪冲毁。这座酒店去年4月刚开始营业,号称八年斥资8个亿才建成;而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其6000-15000万元的客房价格。

一座神秘的京城奢华酒店被天灾席卷,其话题度在网络上瞬间拉满。但这只是北京暴雨众生相的冰山一角。

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卡努影响,北京及周边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截至8月8日,北京因灾死亡33人、18人失踪。其旅游业更是损失惨重:灾区的酒店民宿受到巨大冲击,而包括延庆、怀柔等在内的非受灾区域民宿,也出现了集体退订。北京周边的旅游目的地,如涞水县的野三坡,景区道路有30公里被冲毁,官方对此的描述是“遭受毁灭性损毁”。

暑期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仅仅7月,全国就发布了预警信息6.88万条;其中,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大风、暴雨预警信息,均为历年(2017年-2022年)同期发布数量最高值。

与狂风暴雨同时来袭的,还有极端高温: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确认,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了厄尔尼诺条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突然之间,旅行者发现自己被夹在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魔幻场景里。红得发紫的暑期旅游市场,因此进入一段沉闷的低潮。

事实上,“靠天吃饭”的旅游业,在大自然的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7月10日晚,上海飞往北京的CA1524航班,在空中遭遇了严重颠簸:据网友描述,“一位40岁左右的女乘客和一位空姐,被抛到了天花板上”。这只是今年众多航班颠簸案例中的一个,而且并非偶然: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使得飞机在达到巡航高度后,会遭遇更多的晴空湍流、经历更多的颠簸。

这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占全部人口40%的“恐飞症患者”来说,是个非常可怕的消息。

冲击旅行者安全感的事件,后续还有很多。半年之后,东航有两趟航班,分别因为机械选择中途备降,两起事件相隔不过6天。其中,12月3日从上海飞往香港的MU721次航班,飞行途中被乘客发觉“机舱强烈抖动、像拖拉机一样,并且伴有烧焦气味”;飞机成功落地后,有人高喊“机长牛”,机舱内响起了两次劫后余生式的掌声。

这当然也会勾起一些尘封的惨痛回忆:比如,“3·21”东航MU5735的最终调查结果还没公布。

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则终于迎来了结局。有媒体报道,九年前震惊全世界的马航MH370事件,其“航空运输损害责任案”已于11月底,在北京朝阳区人民开庭审理。这趟航班上共有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其中中国乘客154名。

因此悲泣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主动“与危险同行”的旅行方式。但2023年也不乏这样的故事。

7月12日,知名旅行博主姜野在新疆博格达峰徒步期间,被发现遇难于荒野;7月28日,新疆若羌县发布警情通报,称“一车队未经批准穿越自然保护区,1车4人失联”——最终经过搜救发现,这支车队在沙漠深处全军覆没。

从某种程度上讲,旅行很接近于生命的本质,充满了变化和无常;但旅行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也在于此。我们总想超越平凡的生活,最终的结局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7

泰国病了

因为“安全感”损失惨重的旅游目的地,今年有且只有一个:泰国。

泰国对中国游客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年初其副在机场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的那场接机,很多国人依然印象深刻。但泰国旅游接下来的故事,称得上流年不利。

最初,是“噶腰子”的都市传说,在中文互联网上莫名兴起;紧接着,泰国“绿叶子”流行和“养死了大熊猫林惠”的恶评,出现在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聊中;然后,泰国又成了“缅北电诈转移中心”,和人口贩卖变得说不清道不明。最终,随着《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两部电影的热映,东南亚“法外之地”的人设愈发鲜明。

整个上半年,中国赴泰游客仅恢复到2019年的12.75%,大大低于预期。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8月22日,新一任泰国塞塔当选;9月11日,塞塔向泰国国会提交施政报告,表示“泰国就像一个生病的国家,旅游业和国民支出恢复太过缓慢,已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9月25日,塞塔仿效前任、来到素万那普机场欢迎中国游客入境——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泰国宣布对中国游客实施5个月免签,为几天后的国庆旅游市场造足了声势。

针对中国游客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塞塔还专门点名泰国国家总署,要求“为中国游客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同一时期,缅北电诈犯罪已经引发多国重视,此刻距离首恶伏诛,还有三个月的时间:11月,缅北“明氏家族”树倒猢狲散,中国公安机关对其重要头目进行悬赏通缉——在缅甸各方的配合下,首犯明学昌,明国平、明菊兰、明珍珍3人被缉拿归案。东南亚旅游头顶诅咒一般的阴霾,终于云开雾散。

但泰国旅游的噩梦,却没有结束。

10月3日下午,泰国曼谷知名商场暹罗百丽宫发生枪击事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一名中国公民不幸遇难;11月25日,一对中国夫妻向泰国媒体投诉称,他们被芭提雅市步行街的某服务场所员工围殴....坏消息还在此起彼伏。截止11月20日的数据显示,2023的中国访泰游客为298万人次,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不到三成。

泰国的故事,就像中国出境游市场的某种隐喻,处处透露出“万般由天定、半点不由人”的宿命感。

2023年8月10日,出境团队旅游的第三批目的地名单公布。作为疫情前排名第二的目的地,日本的回归瞬间点燃市场情绪,甚至一个多月后的国庆机票价格都应声而涨。但是,14天后日本政府宣布排放核污水入海,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为市场复苏奔波劳碌的旅游业者,以及预订了赴日产品的用户,都愣在了当场。

之后,“日本政客妄言中国游客入境先吃福岛海产”的视频,彻底引爆舆论场。在排山倒海的国民情绪中,旅游已经不再属于消费行为的一种,而是归为立场问题。未来变成了一个混沌的问号:除了游客安全感、国际航班、签证以及国人消费力,地缘和国际关系对出境游的深远影响,也开始汹涌澎湃。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更为惨淡的韩国旅游,在中文互联网上一经提起便是铺天盖地的谩骂。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称,中国人去韩国旅游的热情已经跌穿地板,甚至比2017年中韩关系的大低谷时期还要惨淡,每个月平均只有14万的访客量。

日韩泰悉数折戟沉沙,这预示了今年出境游的复苏,大概率只是“一场寂寞”。但好消息是,彷徨无措的出境游客最终涌向了香港和澳门——今年前三季度,两地的旅客数量基本都恢复至疫情前7成左右。对很多国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混乱又无奈,还是家里更安全。

08

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国庆前夕,有旅客发现一件怪事:他提前20天购买的昆明飞太原机票、双人往返价格4800多元——临近出行日期,却被发现价格降到了2400多元。难道机票不是买得越早越便宜吗?这位旅客去社交媒体上一顿吐槽,结果引发了共鸣。有人调侃,机票买出了股票的感觉。

敏锐的观察者,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旅游火爆出现拐点了?假日结束后,数据显示中秋国庆的国内旅游人次恢复率,达到了2019年的104.1%。尽管超出了疫情前的水平,但对比之前的五一和端午,恢复率却是节节下滑。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国内部分省份的旅游数据对比五一,已经有所回落:典型代表是四川、湖南和广东,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其恢复率都不如之前的五一假期。最严重的是广东,旅游收入(恢复率)回落了10个百分点。

2023年的“报复性旅游”浪潮,自此宣告结束:曾经被疫情压抑的大众旅游热情,在经过春节、五一乃至暑期的疯狂释放后,终于接近干涸了。

结束全年最后一个长假之后,中国旅游将以怎样的姿态,迈入四季度的淡季?以酒店业为例,东方证券分析师的描述是:“在宏观经济继续弱复苏、10月经济数据小幅走弱的背景下,龙头公司四季度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恢复度或将有所回落,市场对此也已有一定预期。”

都知道这个冬天会很难熬,但没人想到“冬天”来得这么快:STR数据显示,中国内地酒店市场在国庆黄金周迎来年内“次高峰”后,呈现断崖式下滑,并影响了全月业绩表现:10月中国内地市场RevPAR,对比2019年同期下滑7%——这是今年自1月以后,酒店RevPAR跌幅最大的月份。

民航市场也愈发冷清。据航班管家测算,11月国内民航客流量只恢复到2019年的97.2%,是今年4月以来首次跌破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再也没有削尖脑袋也要出门撒欢的游客,只剩下看着资产负债表、神情凝重的理性消费者。

与此同时,大时代的齿轮继续轰然作响。

11月21日中午,国航CA817航班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前往美国华盛顿——这是中美直飞航班新一轮增班后,首趟由国内航司执飞的航班。此前据民航局消息,自11月9日起,中美间航班再次增加,从每周48班增至70班。

显然,这和中美领导人当月中旬的旧金山会晤,关联甚大。中美关系的缓和,对全世界的意义不言自明,尤其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惴惴不安的地区——比如欧洲和东南亚,终于齐齐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官媒连续发文驳斥,“外资正在撤离A股”、“在华外企将加速逃离中国”皆为炒作。各种因素都指向了,是时候加大力度把国际友人请进家门了。

云层之后雷声滚滚,入境旅游突然迎来了一场意料之外的甘霖。

11月17日,多部委宣布推出新政策,大幅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申请表,减少7个大项、15个子项填报内容,优化简化幅度达34%;11月24日,中方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11月28日,中国铁路宣布优化12306,让持有永居证的外国人,乘车和中国公民一样方便。

利好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释放的善意,也迅速收到回应,马来西亚、新加坡随后宣布,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这让闷闷不乐的出境游业者,突然眼前一亮:龙年春节的东南亚旅游,好像又有指望了。

这就像是一场奇异的轮回,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命运的折磨与垂青,都是那么神秘莫测。

09

尾声·大梦

今年8月,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第三季播出,来自广西乡野之间的瓦依那乐队,和女演员任素汐合作表演了一首名为《大梦》的歌曲。

有网友评价,大梦唱出了很多“无名之辈”的一生;而歌词中再二再三出现的那句“该怎么办”,是每个人在生命中彷徨无措的那一刻,都会发出的追问。

2020-2022三年间,中国旅游业就经历了这样一场大梦。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这三年间,国内旅游人数减少124.03亿人次,全国旅游消费至少损失了16.27万亿元,平均每人每年减少旅游消费约3841元。全国旅游就业人数由2875万人收缩至1600万人左右,43.4%的旅游从业者暂时或永久离开了旅游行业。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商家的茫然与悲苦,无数从业者的焦灼与不安。

2023则是一个大梦初醒之年。中国旅游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跃进了奔腾复苏的狂流之中,在磕磕绊绊中勉力向上,不敢错失任何一线良机——过去三年,某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这是万物复苏的一年,也是野蛮生长的一年:这个行业没有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而是尽己所能地讨生活,顾不上温文尔雅还是狼吞虎咽。

报复性出游结束,未来将是理性旅行的时代。我们都需要重整行装、做好准备,迈入下一个流年。告别那场大梦吧,还有无数的“该怎么办”,在等待旅游人回答。

我们继续对旅游行业保持关注。

欢迎联系我们:xiaolisun@sohu-inc.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