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疫情动态 >内容

白岩松也开始讨好年轻人了?

2024-03-08 08:28:41来源:
导读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在房价快速上涨的现实下,年轻人的“啃老买房”实际也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一种投资行为。撰文丨张同这两天,一个关于...

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在房价快速上涨的现实下,年轻人的“啃老买房”实际也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一种投资行为。

撰文丨张同

这两天,一个关于“啃老”的段子在不同的微信群里流传。

虚假的啃老:家里蹲,多一张吃饭的嘴。

真实的啃老:独自去大城市打拼,掏空几代人家底,买个小房小车。

看似调侃,实则是在解构传统社会中对于“啃老”的定义。

与此同时,有一段关于“啃老”的严肃谈论也上了热搜,让不少年轻人大呼“我的互联网嘴替”,也令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实现了“风评逆转”。

让不禁想问:难道白岩松老师也开始讨好年轻人了?

01

据央视网报道,在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减轻家庭教育、养育、教育的负担。

白岩松称:“我觉得为家庭减负提出得非常好,‘减负’首先是为家庭中年轻一代减负,为年轻夫妇减负,全家都会成为受益者”。

同时,白岩松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共情和同情。

他认为“啃老”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批评年轻人不作为,但实质上应该是社会为年轻人做的事情,因为做得不够,所以就由家里的老人替社会完成这些事情,最后“啃老”反倒成了批评年轻人的一个词。

言下之意,年轻人其实是“背锅侠”。

图/视频截图

图/视频截图

白岩松当然是在为年轻人说话,能因这一段话实现风评逆转,他的话着实击中了当下年轻人的痛点,也切中了问题的要害,真正做到了共情和同情年轻人。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热议的“小县城消费升级”这个话题里,“小县城赢家”能过上与大城市无异的生活,最离不开的其实就是“啃老”。

毕竟,没有父母当年攒下的那些家底,这些年轻人如何做到一毕业就买车买房,甚至时不时还能拿到父母的补贴?恐怕,“家贫走他乡”的打工人很难有这样的待遇。

但大众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让人改观的县城生活”、连锁品牌的下沉以及转移支付上,很少有人对“县城赢家”的“啃老”行为进行道德指责。而之所以鲜有人指出,大众的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父母帮扶孩子一把,是天经地义的。

02

这种潜意识其实值得琢磨。

从十几年前社会强调不能“啃老”,年轻人应该要自力更生,到如今大众潜意识不觉得“父母帮孩子买房买车、帮衬孩子”有问题,这一风向的变化其实非常有意思。

追根溯源,“啃老”一词在世纪初进入大众视野时,指的是年轻人不就业赋闲在家吃喝靠父母。当然,当时社会对于年轻人“啃老”的指责,更多的还是强调“年轻人应该自力更生,不依赖父母”。

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舆论场上对于年轻人“啃老”的焦点早已不再是“年轻人赋闲在家”,而是转为对“年轻人啃老买房”的讨论。

比如2006年9月,曾有媒体出过一次关于年轻人买房要不要“啃老”的调查专题——《住房消费观系列PK:买房该不该做啃老族》。

对此专题,媒体除了集纳了相关报道外,还展示了正反方观点,当时反对“啃老”的观点主要认为,年轻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买房,而不该动用父母的养老钱。强调的仍是年轻人的自力更生,不要依赖父母。

图/冰川图库

图/冰川图库

仔细翻翻过去的新闻就能发现,“啃老买房”的社会争论主要集中在2006年到2011年。当时家家户户的资产都不能和现在的家庭相比,那一代年轻人的父母基本都靠省吃俭用才能攒下钱,因此,社会舆论对于年轻人动用父母的养老钱来买房有种强烈的指责意味存在。

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在房价快速上涨的现实下,年轻人的“啃老买房”实际也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一种投资行为。那时候反倒是不能让自己孩子“啃”的家庭为孩子无法“及时上车”而懊悔。随着房价的继续上涨,“啃老买房”这个词也渐渐鲜有人提及了。

毕竟,高额的房价让年轻人组建一个小家庭变得异常艰难,以至于没有长辈的帮扶很难做到“自力更生”。

03

不仅年轻人“卷”,年轻人的父母也很“卷”。

见证了房价上涨带动家庭资产上涨的父母内心也已认定,虽然为年轻人凑首付不易,但一旦上车了就是一种投资,整个家庭的资产会因买房而增值。

可以说,这是一种中国人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而当大众对于“父母帮衬孩子”司空见惯时,“能不能为孩子买房买车”甚至成为了评价父母是否“能干”的一个标准。这也能从一些父母因能为孩子买房买车扎根大城市而产生自豪感可以看得出来,此时,对于“年轻人要自力更生”的强调渐渐也不复存在。

时至今日,虽然“啃老”的说法又重新回归,甚至衍生出“新型啃老”的说法——指的是年轻人在家考研考公考编、不工作,重点也不是强调“年轻人要自力更生”,而是强调“不能没有正经的工作”。

图/网络

图/网络

“啃老”的概念回到了最初的含义,强调“年轻人不能赋闲在家”,“全职儿女”“新型啃老”这些词语的出现就是例子,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大众讨论层面。

毕竟,能养“全职儿女”的前提是,父母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而能在家闲着全身心考研考公考编的人,其父母多多少少也有类似的想法,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这批年轻人的选择自然也不会遭到太多严苛的社会批评。

其实可以看到,“啃老”在不同社会时期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争论,但终究离不开对年轻人的道德评定,只不过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谴责的轻重和重点不同。

04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在什么年代,社会更需要关注的则是那些“无老可啃”的人,是那些因家境不殷实,连“啃老”的资格都没有的人。

这样的人甚至很难被主流舆论场所关注,在社会舆论中是也是“隐形的”存在。而恰恰这样的人占了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生活才其实更应该被社会所关注。

需要看到的是,真正的社会进步是保障那些没有父母兜底的人的生活。正如白岩松所说的那样,要保证大多数人在不“啃老”的情况下,最主要的还是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唯有制度保障,才是真正让年轻人免于被道德谴责的根本。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正如白老师举的例子那样,经济适用房、保障房都得到解决,就不用父母替年轻人交月供;托儿所、托幼所得到解决,也不需要年迈的父母替小家庭带孩子;工资稳步上涨,就业环境稳定,年轻人自然也不需要父母的补贴了。

而能够实现这些,保障真正弱势群体的幸福生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舆论环境更加宽松、包容。

既需要像白岩松这样能够看到问题要害并且提出来的人,也需要能“对症下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的人或者部门。

我们只有敢于直面真正的问题,不转移矛盾,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